本帖最后由 雨田雷 于 2016-9-5 15:48 编辑
网上很多谈公文写作技巧、写作方法的论述。但我是一名工科生,看过以后,也能明白那么个理,但真正自己写的时候还是不会写。这就像叫小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叫技术工人学哲学思想一样,明白那么个理,但自己无法实践。
9 J4 F4 [0 O. H. i% k
I9 l a" P+ H& a; T尤其是职场小秘,达不到那样的理解境界,单纯从理论层面学方法来学写论文,不太现实。要想提高,关键还是要从操作层面着手。
; V) g* r# g( P2 [, I- \0 m& J2 d$ }
9 o0 D- b* ~' F1 d
) \, b% t" K( ]1 c- F
但,如何个操作发呢???
" ^; [. K8 y* K- K4 U" v
3 \) |. t; l4 N$ S( Q y$ {8 O
+ m5 k9 J6 R( m) Z% {: z6 q
5 G! P; d5 S6 W, Q作为一名工科生,我就是机械式的简单思维,喜欢从简单直接的技术层面来思考,比如一台机器,要依次看结构——部件——零件,最后讨论加工工艺,做到高精尖。在我看来,公文学习也是一样,如果 + C3 w3 d5 G# D- w% {2 |0 X9 r% A1 D
) B0 D2 {3 E3 ]8 e4 `0 X9 x" o) {% A
把一篇公文比喻成一台机器,学习的时候就该分析文章结构、段落结构,句式结构,最后采用适当的语言组合连接起来就成了一个整体。 , r9 z- H! a+ {! G( N. h
8 o1 l; O1 g/ S/ ]. a, e C
/ f( p! d+ t8 S9 s) S
- g; \' l1 N+ A3 }& z 2 `2 M/ F3 @# s/ y
# N* W% ^0 @& z" m
下面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国务院最近发布的一份通知,从技术操作层面来分析公文的写作方法,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探讨。 + x0 W9 v4 H1 ]$ f) ^- O0 q: x# S
3 h, T% q" g1 Q) j% Q# D( |
# R, C) M; I: t1 a. z/ E
6 p- t) @. L5 F7 }9 z- K$ U+ r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政务公开工作中进一步做好政务舆情回应的通知
$ S; v+ M: ]$ d! O. b9 X4 x) v* }/ T! S& P2 Q1 E. l4 c
国办发〔2016〕61号
1 X6 V- C! k e! e' P& o2 R- d5 J# Y* v4 Q" k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 f+ }* q: T \; @, i- e1 `
" H- N! T* A6 {4 Q8 Q9 E" e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新型传播方式不断涌现,政府的施政环境发生深刻变化,舆情事件频发多发,加强政务公开、做好政务舆情回应日益成为政府提升治理能力的内在要求。经过多年努力,各地区各部门政务公开和舆情回应工作取得较大进展,发布、解读、回应衔接配套的政务公开工作格局基本形成。但是,与互联网对政府治理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一些地方和部门仍存在工作理念不适应、工作机制不完善、舆情回应不到位、回应效果不理想等问题。为进一步做好政务舆情回应工作,经国务院同意,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 Z" ?$ |% l+ g: f3 X- P+ g2 d9 ^. H/ e1 {8 x& y; X
* s( B/ w( C. H% s$ D; k) l; ~/ A
【背景:AA环境下,出现了BB现象,做好#BB#成为xx(大目标)的内在要求。现状:#BB#取得了XX成绩,但也存在XX的问题】
& j/ E& o. w6 O m4 {; R3 f H+ d; V5 W d0 N) F9 d
8 k) t" K1 Z+ K3 \) W
9 ^. S$ C2 p0 @一、进一步明确政务舆情回应责任。
8 I8 ~- Q' t4 o& G
, o {6 N; r7 G: I, x 各级政府及其部门要高度重视政务舆情回应工作,切实增强舆情意识,建立健全政务舆情的监测、研判、回应机制,落实回应责任,避免反应迟缓、被动应对现象。对涉及国务院重大政策、重要决策部署的政务舆情,国务院相关部门是第一责任主体。对涉及地方的政务舆情,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进行回应,涉事责任部门是第一责任主体,本级政府办公厅(室)会同宣传部门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涉事责任部门实行垂直管理的,上级部门办公厅(室)会同宣传部门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对涉及多个地方的政务舆情,上级政府主管部门是舆情回应的第一责任主体,相关地方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进行回应。对涉及多个部门的政务舆情,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回应工作,部门之间应加强沟通协商,确保回应的信息准确一致,本级政府办公厅(室)会同宣传部门做好组织协调、督促指导工作,必要时可确定牵头部门;对特别重大的政务舆情,本级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要切实负起领导责任,指导、协调、督促相关部门做好舆情回应工作。
5 [: Y* ^9 ~9 T
' p0 w3 T8 C+ E! i& L 2 x' l2 v5 X& e5 H3 v4 f
$ G' L3 ^2 W7 E! P5 ^
【明确责任——总分结构:总原则+分1(国务院部门)+分2(地方政府部门)+分3(跨区域)+分4(跨部门)+分5(特别事项)】
2 t) L% ^( _! Y; e* O1 |$ h# A) R9 |3 [: U9 Y. L* v
8 W& Q7 g. ~1 D$ {8 N! X4 t
7 @) |, V; d$ l. j
二、把握需重点回应的政务舆情标准。
# M* t' @, ~3 [0 e! X( p4 d9 k& w( ]( V* R
各地区各部门需重点回应的政务舆情是:对政府及其部门重大政策措施存在误解误读的、涉及公众切身利益且产生较大影响的、涉及民生领域严重冲击社会道德底线的、涉及突发事件处置和自然灾害应对的、上级政府要求下级政府主动回应的政务舆情等。舆情监测过程中,如发现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造谣传谣行为,相关部门在及时回应的同时,应将有关情况和线索移交公安机关、网络监管部门依法依规进行查处。 # {# P2 H: i% h5 ~9 s( f
9 D+ C' A: A2 O F- a0 I8 K
?" T! O5 Q& i4 L5 }- K% b2 `
3 g; w! j2 u3 [& n% K+ r0 v
【把握重点——递进结构:罗列情况——过程控制】
; n8 Q6 u. r7 f" ?$ a
2 p5 F$ s) g2 Q3 M
M, q* d9 D/ B2 N! q6 F; ?( d
7 L& C& d; i; N# Q: p三、提高政务舆情回应实效。 . y: N7 }2 j9 @0 O* v
. h2 p2 ]4 e: s6 J' c, s
对涉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政务舆情,要快速反应、及时发声,最迟应在24小时内举行新闻发布会,对其他政务舆情应在48小时内予以回应,并根据工作进展情况,持续发布权威信息。对监测发现的政务舆情,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强研判,区别不同情况,进行分类处理,并通过发布权威信息、召开新闻发布会或吹风会、接受媒体采访等方式进行回应。回应内容应围绕舆论关注的焦点、热点和关键问题,实事求是、言之有据、有的放矢,避免自说自话,力求表达准确、亲切、自然。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或吹风会进行回应的,相关部门负责人或新闻发言人应当出席。对出面回应的政府工作人员,要给予一定的自主空间,宽容失误。各地区各部门要适应传播对象化、分众化趋势,进一步提高政务微博、微信和客户端的开通率,充分利用新兴媒体平等交流、互动传播的特点和政府网站的互动功能,提升回应信息的到达率。建立与宣传、网信等部门的快速反应和协调联动机制,加强与有关媒体和网站的沟通,扩大回应信息的传播范围。 * V( Q" e0 T* J @ L. w! X- E
' F& j# _' T2 [9 j5 h4 b
& ^% n' }* G) x& W$ d; U
) M" Z" f" R+ _. W$ }【提高实效——并列+递进结构:及时回应+加强研判+回应要求+机制建设】 3 Q! l" ^) l8 [
, K$ h( A$ J- u% T8 y
+ k; v- R8 _* x/ u$ [' q; b) v& Z3 D" z! s& x. X6 u
2 n4 f4 p3 X4 ~& Y: \# \: g+ {" 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