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49年进入大学工作,至今已有60多年,培养了几批学生,出了一些研究成果,学界和社会给予了诸多荣誉。很多人曾问我治学的“成功秘笈”。扪心自问,唯有用唐朝鸿儒韩愈的箴言回答:“业精于勤,荒于嬉”。具体而言,就是坚持做到“五勤”。
# u" x5 c4 ^7 r! u! D) M1 a ; G2 G1 y2 o+ v" N& P
勤学习。9 I9 ?6 \0 g2 R( h5 S
6 Z; ~( o7 R6 z9 u# I& ?9 R “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虽然常常被人挂在嘴边,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却不多。无论何时何地,无论身处逆境还是顺境,我都提醒自己要勤学习。通读、精读国内外经典名著,那是向书本学习;下乡下厂劳动锻炼和调查研究,那是向群众学习;到外地、外国考察,那是向实践学习。现在虽然年岁已高,下不去、跑不动了,眼睛也不好使了,但我仍然坚持每天拿着放大镜读书看报,留心获取新资料、捕捉新信息,家里报刊有115种之多。此外,还注意经常从来访者和自己能接触到的人那里了解各方面的现状实况。
9 i: _ @0 q! L0 b" W+ y$ n
4 t6 u- {' j( P2 z 勤积累。2 O3 t+ x7 ]1 o/ x) k, p9 E
2 A4 {- M3 y5 Y2 Y0 {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一个人纵使有再好的记性,也敌不过海量信息的轰炸。我的方法就是坚持不懈地积累各方面的资料:读书看报、听别人发言,总要记些要点;专业用书,尽量收藏齐全;报刊资料,按专题分类,用文件袋装好;零星资料,写卡片分类排列。也许年轻人觉得这种方法很土,认为现在一上网什么信息资料都能查到。的确,当今信息科技日新月异,大家可以轻松通过电脑查寻到各种信息和资料。但需要提醒的是,一定要认真核实这些信息资料之后方能使用。在我看来,这种很土的方法除了能积累有形的物质资料,还能积累无形的精神资料,也就是从勤积累中发现值得重视的问题以及自己的感悟。这对做好学问大有裨益。 5 G0 @: Y" a& P0 X
* ^; C% J K! j( ?- v. Q8 ]" w 勤思考。# }" L* Z1 W3 {5 Z) D( }
$ e; {. |5 Z7 I! \. c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术上要有所创新,关键是要善于独立思考。首先,要善于从学习收获和积累资料中发现问题,尤其是与前人有不同看法的问题,或者前人未涉及、未深入的问题。其次,要善于思考如何去破解这些问题。对于考证性的微观问题,要从深入细查中外文资料入手,多种假设、潜心求证;对于理论性的宏观问题,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敢于提出自己的新见解。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要做到思想解放、认知创新,必须有高度的科学精神、高深的哲学素养、高超的观察能力和高尚的人生境界,只为探究真理、咨政育人、振兴中华、造福人类,决不能随波逐流、左右偏颇、追求名利、误人子弟。
8 H" W- z4 x" m. \ 4 p0 m: M# W1 U. D' [* n: M- [9 w
勤讲课。
- E8 [0 a$ K. K: a" L# \* p3 b& \$ o8 y
' {$ B# h: o' J" K" |* M) E7 W8 k “士兵的生命在战场,教师的生命在课堂”。通过课堂传道、授业、解惑,教书育人,是教师人生价值的重要体现。在多年执教经验的基础上,我总结出了悉心、精心、倾心的“三心”教学法,即课前悉心准备,写出讲授要点;课堂精心讲解,力求引人入胜;课后倾心交流,征求听者意见。这一教学法在实践中收到了良好效果。另外,对于教师而言,勤讲课不仅能够“教学相长”,在虚心听取学生意见后自我改进、自我提升;而且能够锻炼思维、锻炼口才,因为深奥的理论原理和复杂的历史事件,在讲课时总要深思如何通俗、简明地进行讲解,如何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进行表述。
( x2 [. a% z% a" d. X8 ~9 p, h 3 O+ c7 z Z. l' @ N. s" n
勤写作。
, q) u9 o, L6 b% W3 T! ^ n. j: K
. g4 [) r1 A9 C, R2 B: ~, w “文章千古事”。课堂讲解受众有限,报刊发表文稿传播更广。讲课的讲稿经过整理、加工、深化,就能出研究成果,写出的研究成果又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这就是所谓的“教研相长”。同时,勤写作是增进自己文采的好机会,经常动笔就会琢磨遣词造句,使自己的文章不仅文字流畅,而且有感染力。就像老舍所言,“才华是刀刃,辛苦是磨刀石,很锋利的刀刃,若日久不用石磨,也会生锈”;“熟才能生巧。写过一遍,尽管不像样子,也会带来不少好处。不断地写作才会逐渐摸到文艺创作的底。字纸篓子是我的密友,常往里面扔弃废稿,一定会有成功的那一天”。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也是如此。
$ S( f9 N5 D% ~; f* Y, ^6 @: W 注:作者高放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