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好公文,概括说就是抓住“四大要素”、做好“四大步骤”。“四大要素”,即公文的主旨、材料、结构、语言;“四大步骤”,即设计提纲-拟制标题-添加内容-精心修改。
) w/ ?2 Y1 J7 J; X8 j4 [" z3 x
主 旨
1 `: X8 c. k6 E0 }" p6 A
主旨即明确行文目的和要求、确立公文主题、选定公文文种,这里只说起草公文怎样体现领导意图:
- m5 a8 Q4 t* q% s0 Q. K一是要完整地把握领导意图。平时要注意学习领会上级机关的有关指示精神,熟悉有关工作部署和要求,善于站在上级、领导和全局的角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
: {# S4 H4 J6 j( ~0 D
二是要创造性地体现领导意图。由于上级机关的指示精神有时是指导性、原则性的,加之领导在考虑成熟某个问题前,其意见想法有时还不连贯、不集中、不清晰,因此,起草公文时要善于把握领导意图的精神实质,进行必要的提炼、概括、完善、拓展、创新,做到融会贯通。
5 K1 z# @. k' f
三是要善于拾遗补缺。“拾遗补缺”是指在起草公文和整理领导讲话时,要完整准确地归纳整理领导意图。尤其是整理领导的即席讲话,有的没有明确的标题,有的只是要点,这类讲话往往有的是“半截子话”。这就需要整理者提炼标题,调整结构,补充内容,修正语句,规范口语,做到既不偏离领导讲话的主旨,又要“高于”领导即席讲话的“水平”,这才是写作者的高招。
) t/ l9 _6 T" m
材 料
3 G0 u+ a. r+ \" S/ X/ m# P
丰富的素材是写好公文的第一要素,怎样掌握丰富的素材,概括起来就是“三多一注意”:
- B% B |% L) j$ l G一是多积累资料。积累资料有两种途径:一种是从工作和生活中收集“第一手资料”;另一种是从文件和有关材料中获取“第二手资料”。另外多读伟人传。从伟人传中认识伟人、领悟伟人的处事招术,从中得到启迪,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D P* ?, s. s( V6 s x( J2 G
二是多看上级机关文件。从上级机关的文件中学习公文写作知识,熟悉公文写作规范,提高思维层次。
; J' B- P, _ D0 v4 A三是多学本职业务知识。通过持之以恒的学习,不断丰富业务知识,熟练掌握有关标准制度。
% l- q2 s% G5 g- `) E
四是注意留心身边素材。参加集中学习、开会,日常工作交流,参与有关活动等,注意领导的讲话、同志的发言,注意电视、电台每天主要领导人讲话(提出什么、强调什么、要求什么)、党政机关颁布的一些政策、大型会议等提出的关键词,并进行对比分析和思考归纳。
0 W, w: s9 I" q3 k结 构
9 U. E3 y: [# l9 |# y" b公文的结构形式比较常用的有四种:
; q% m/ }* E8 ]! c# J& {$ N: k一段式。通篇只有一段文字。内容比较单一的通告、请示、批复、函,结构形式往往是一段式。
' F1 {4 c% V) P0 k0 X5 q- e% s/ H. R( c# t
分段式。大多数公文采用分段式结构。
' g2 q! o/ Q* W3 h分条式。一些规定、条例、章程等,往往采用分条式结构。
3 `) ~4 Z' q3 g, u3 H章节式。一些内容丰富、篇幅较长的公文,往往采用章节式结构。
, R4 p j9 W4 B$ \/ x8 O
具体文种结构不一,在这里不一一讲述。
1 ]1 O" V% ?) s- q8 ^) h d1 I
语 言
~6 [1 W4 }, R( y3 X, k5 X' ^
公文语言的特点:准确、简练、严谨、庄重、生动。
6 a# \2 U& m$ ^ y- V' J
9 Z' C) d5 u8 u' r' y简炼。严格意义上的公文,其语言应简练到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也不可的程度。长而无物是写作大忌。能把一件小事写成“万言书”未必是真功夫,而把一件大事写成“千字文”、“百字文”才是真功夫。
; c; s/ L- b- y6 P
例文:
+ }, U3 E) Q% t( F( \+ gA:“寒冷的冬天就要到了,我们分公司还没有取暖电器,希望你们资产部尽量调拨给我们,好用来满足紧急需要。是不是可以,等待你们迅速答复。”
) M/ g) y7 J! n0 q, Q
B:“严冬在即,我分公司尚无取暖电器。请速调拨配给,以应急需。可否,盼复。”
9 [: L) o0 P" E& b
A和B两篇例文,谁更简练,一目了然。
7 H! W. j1 s9 D2 l& i' g
严谨。所谓严谨,指的是态度严肃,交代清楚,行文自然,结构严密。在写作时只有做到叙事周全,说理透彻,要求精当,用词选句贴切无误,才能使公文符合实际,合乎逻辑。
9 X$ S. O2 g$ Q$ x3 _4 f庄重。所谓庄重,是指公文的语言端庄、持重、严肃。在公文中要使用严谨、庄重、简洁而又典雅的书面语体,摒弃口头语体。例如:《中共中央关于接收宋庆龄同志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的决定》中写道:“宋庆龄同志是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战士,是保卫世界和平事业的久经考验的先驱,是全体中国少年儿童慈爱的祖母……”,大家想想如果用口头语体表达,将书面语词“祖母”换成口语词“奶奶”,就会破坏公文的庄重色彩,大大削弱这一决定的严肃性。
+ `. S. v3 S' ^# o$ B# y6 M
公文语言庄重的特点,还包括写作时必须经常使用公文专用语。这类专用语通常有:
" q0 R: G' t( |6 y4 z
常用的开头词:根据、据、近查、最近、自、自从、为、为了、由于、关于、按照、遵照、随着、现将、当前、目前;
5 d. U, l- w! b常用的引叙词:前接、近接、现接、当经、前经、现经、并经、悉、敬悉、惊悉、近悉、喜悉、欣悉、特(现)通知(通报、批示、批复、报告)如下;
: f/ c7 w" J) d: f a l2 O) y常用的称谓词:
1 s1 w- Y8 M& i/ H1 O l3 Q第一人称:我(本)办(、部、所、院、校、委、站...)
$ \% E& X9 G* E6 R: b( K; p2 K
第二人称:你(贵)处(馆、委、处、办...)
4 Y, z1 R) ` i& h1 V
第三人称:该单位(部门、系、院、所、局...)、他、他们;
8 Y: V' Z/ p5 q特指人称:收文单位直书其名,使用全称(与公章一致);发文单位在公文标题中出现时,使用全称。同一公文中,对同一单位的称谓应保持上下文一致。一般情况下,第三人称第一次出现时使用全称,以后再出现时用“该单位”、“他们”等词代替。
5 t& B; M2 g5 H" ^! L$ i# X: B
常用的表态词:应、应当、似应、责成、同意、拟同意、拟不同意、准予备案、请即试行、遵照执行、即将下达、现予公布;
$ i9 Y5 U6 t; _4 x) \常用的询问词:妥否、是否妥当、是否可行、如无不当、如无不妥;
& ~ Y0 Z7 X) `" o+ b$ U0 O- e
常用的综合词:为此、据此、综上所述、鉴此、总之、总而言之;
" J3 _; B' y8 a' l7 K3 C1 Q9 x
常用的表达目的词:批示、批复、示复、函复、函告、告知、周知、批转、下达、遵照办理、参照执行;
! @2 H( u5 x, v- w常用的结尾词:特此报告、现予公布、贯彻执行、将...报告给你们。
' d, U* N2 {- U3 o# X
生动。从某种程度上说,写公文比写文艺作品更需要生动。但公文语言的生动和文艺作品的生动有着本质的区别。公文语言的生动则主要借助于观点新颖和材料新颖来实现。
, \6 k4 F# Q* @9 w3 ^( T例如:周恩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我是主张先把本民族的东西搞通,吸收外国的东西要加以溶化,是化学的化合,不是物理的混和,不是把中国的东西和外国的东西'焊接’在一起。”
/ S* K0 F" n' n. ]( [该例通过对“溶化”、“化合”、“混合”、“焊接”等意义上有联系但又有区别的词语的辨正,形象地说明了“溶化”是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使读者一目了然。
2 l! w" W& M2 ^$ I# g: o* e
" E" v+ r) s3 f! s